講解香港動物保護法例的演變

陳偉志大律師在首屆大灣區大學流浪貓權益協會研討會上,追溯了香港動物保護法例的演變歷程。

陳偉志大律師在首屆大灣區大學貓隻福利聯盟研討會上受創辦人朱綽盈大律師邀請,發表了題為 “Protecting Animal Welfare in Law and the Challenges” 《以法律保護動物福祉及其挑戰》的演講,討論了香港禁止食用貓狗及禁止虐待動物的法例。

目前,根據《貓狗條例》(第167章)制定的《貓狗規例》(第167A章),禁止屠宰狗隻或貓隻作為食物,其根源可追溯至 Dogs Bill 1893 (狗隻條例草案 1893)Dogs and Cats Bill 1950 (貓狗條例草案1950)。一個多世紀前引入禁令時,主要目的是控制瘋狗症的傳播——這是至今對人類仍是致命的疾病。而1950年當禁令擴展至貓隻時,焦點亦延伸至針對該習俗對動物的殘酷行爲。

“In addition, Honourable Members will recall that a petition … received by Government urging prohibition of the practice of the slaughter of dogs for human consumption. That petition had regard to the fact that cruelty attends the slaughter of dogs for human consumption … that the practice of consumption of dogmeat encourages the importation of dogs into the Colony, thereby increasing the risk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spread of rabies.”

Attorney General
moving the First Reading of Bill
21 December 1949

另一方面,防止虐待動物的法例在香港亦有悠久歷史。目前的《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第169章)可追溯至 Export of Cattle Bill 1903 (牛隻出口條例草案 1903)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 Bills 1935 (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草案 1935)、以及1939年和2006年的修訂草案。1903年的草案僅關注牛隻及牲畜的虐待行為,1935年的草案則擴展至其他動物,而1939年的草案更旨在規管寵物店。在2006年,虐待動物的最高刑罰大幅提高,由$5,000罰款增至$100,000,監禁刑期亦由6個月增至12個月。

儘管刑罰大幅提高,上訴法庭在 律政司司長 訴 馮志凱 [2019] 4 HKLRD 157 一案指出,這些罪行仍然頻繁發生。法院亦強調了該罪行的惡劣性質:

「24. 本庭必須強調,殘酷對待動物有違人性、不僅令受害動物身體受傷,也會使牠受到嚴重的心理痛苦和折磨,是令人極其厭惡及任何文明社會都不會容忍的殘忍行為,也是法律嚴禁的罪行。因為其惡劣性質,法庭原則上會對殘酷對待動物罪判處阻嚇性的刑罰。」

陳偉志大律師除了分享近年判刑案例,顯示法院日益傾向施加具阻嚇力的刑罰。他亦分享了在刑事法律懲罰以外,如何能在其他法律層面使社會對寵物或動物更為友善。例如,移除大廈公契中禁止飼養寵物的條款,以及允許寵物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均可使香港成為更友善寵物的城市,並鼓勵善待寵物。

講解香港動物保護法例的演變
Gordon Chan avatar
陳偉志大律師

香港大律師,Archbold Hong Kong 公共衛生特約編輯,大律師公會刑事法律與程序專業委員會委員,專注於醫療,科技及刑事法律。

滾動到頂部